大美无障爱:发现美 传递爱
上图为大连市残疾人文体康复活动中心大楼外景
一座“永不褪色”的无障碍建筑
——从一条大坡道看无障碍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骆燕
今天写这题目,心中有一份激动,因为岁月沧桑转眼过,唯有梦想永年轻,所以在写这座建筑无障碍之时,也祝福那些为无障·爱之梦而奋斗的人们永远年轻……
说一个建筑“永不褪色”,像丰碑一样挺立,像初心一样永恒,像使命一样凝重,确实有点为过,但“永不褪色”是在时代风云的历练、磨难、变迁中得出来的感受、感想和感动。要用一个“永不褪色”,来描绘一座建筑永远年轻不老的风姿;用一个“永不褪色”,来感悟一座建筑永恒的魅力;用一个“永不褪色”,来表达对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残疾青年的永恒敬意……
这座建筑,就是矗立于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现为大连残疾人康复文体活动中心的那憧大楼。追溯它的前世今生,有无数的故事,在今天看来都是无法想象的奇迹,无不令人感慨万千。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发起于一群20刚出头的残疾青年,初衷仅仅是为让残疾人组织有一席办公之地,不再是“风餐露宿”街头树荫下办公,不在是“居无定所”四处租房游荡,而是要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残疾人之家”,让残疾人活动有一个聚集之所,让残疾人在自己的家园里唱歌、演讲和欢娱,在自己的家园里办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
一切的想法,他们在心中已酝酿良久;一切的行动,他们以创业的精神书写丰碑。1987年开始筹建这座大楼,当时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什么是无障碍根本无人知晓,在国内更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这群残疾青年凭借大连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捐来的200万元,在市政府审批下一块地,就开始了建大楼的壮举。
令后人无比感动的,不仅是因为一座单纯为残疾人服务的大楼,而在于他们建这座大楼时的无障碍意识。也正是这种“前无古人”的超前意识,让这座凝固无数残疾青年心血的大楼,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无障碍的典范。时隔33年,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今天,仍然能称得上独领风骚、永不褪色。
为了写这座建筑的无障碍特色,笔者专门联系上了当时的亲历者之一,大连市残联退休干部张磊。他说,当时的中南路没有现在这样的繁华景象,还是一片荒凉之地,一条大水沟,一片水稻田、一个养牛场和可数的几户人家……而残疾青年要建大楼的想法就在这里谋划开篇。当时,张磊负责的是基建材料,曹福巨负责的是组织施工,李扬负责的是对外宣传,而吕世明是工程总指挥负责全面……这几位残疾青年都是建这座大楼的功巨,没有当年他们的敢想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就不可能有这座至今仍值得一提的辉煌建筑。
1987年,在大连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仅有募捐来的200万元资金的情况下,大楼开始动工。当时连一个像样轮椅都没有的残疾青年,凭借着自己的想象,与承担工程设计的东北设计院的设计师们沟通,他们边设计、边施工,边筹款、边建设,靠自己的力量和社会爱心来完成建大楼的梦想。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当时的大连市长魏富海,破例从紧张的财政拨付了100万元,这在当时也是一笔天价数字。通过募捐和四处拜求,筹集到一千多万元募捐款,加上多个政府部门“开恩”减免了几百万的各类费用,1991年这座大楼终于建成了。这是一个壮举,将不可能之事变为了可能,让梦想成为了现实。这是大连的一个爱心工程、爱心结晶、爱心丰碑。大楼建成后成为集康复训练、职业培训、文体活动、客房及办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市残联服务设施,成为当年中国残联在全国推介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样板项目,而且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
这是一座五层楼建筑,无障碍通道内外相连成为一体,坡道、盲道、扶手、便携门,让各类残疾人方便进出、自主行动;楼内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标识、语音提示系统、门廊宽度、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房间、无障碍会议室、无障碍多功能厅样样俱全,基本达标,满足残疾人活动的一切要求。这里有无障碍教室、无障碍训练室、无障碍餐厅、无障碍客户、无障碍体育大厅等。这座建筑的通用性、便利性,舒适度、自由度及装修的温馨,都超出人们的想象,以至后来被不了解无障碍的人差点当作“楼堂馆舍”险些给“查封”。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还是说一说这座建筑的无障碍之“奇”吧!
单说设计最奇妙的之处,当属从一楼大堂直达五楼的一条旋转环形大坡道,至今人们仍为当年残疾青年的“奇思妙想”称赞不已,太有创意了!
这条环行大坡道从一楼旋转至五楼,每一层旋转坡长约43m,平层约6m,一圈长度约50m,到达五层共有4圈,全程长度约200m;坡度约5.6度,比例约1:12;坡道宽度为1.95m,平行可供两辆轮椅通行,墙面安装单层扶手,高度0.90m;地面为防滑材料。
这条看起来蔚为壮观的大坡道,它的“通用性”成了所有人的最爱。体力和臂力较好的轮行者可以自行划上划下,体力较差的轮行者可以借助扶手或他人助推上下,视障者也可以扶着扶手上下,健全人不愿意走楼梯也可以平步上下,很多人为了增强体质可以把这里做为运动的场所上下,真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这座建筑,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各类人员的使用,设有两部电梯,设有楼梯通道,然后还有这条旋转环行大坡道。人们可能会问,有了电梯不就一切都解决了吗?为什么还要建这样一条大坡道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上图为这座建筑的楼梯通道
上图为这座建筑的无障碍电梯(两部电梯)
上图为这座建筑的无障碍大坡道,每一层都有平层柯缓冲休息
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可张磊说那可不一样。他说,当时考虑电梯有坏了的时候,或有停电的时候,那样轮椅上下五楼可就困难了。有了这条大坡道,即使电梯不能使用也照样可以上下楼了。
其实,这条大坡道的好处远不止张磊说的“电梯坏了”或“停电”,试想如果遭遇紧急情况需要人员疏散,有电梯但运载能力有限也来不急,况且多数情况下电梯不能使用,岂不是要把人急死!有了这条大坡道,各类人员特别是轮椅残疾人就可以自主应急逃生,而不是“守株待救”了。
——作为运动或方便畅行有坡道可行;
——遇电梯故障或停电时有坡道可行;
——喜欢锻炼或看风景时有坡道可行;
——突发事件或应急逃生有坡道可行。
这样的一条大坡道,其实不需要什么高端的技术,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材料,也不需占用多大的空间,但其作用却如此凸显,可谓处处皆有温暖,时时有温馨。这种设计的好处、妙处,真希望有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借鉴。
无障碍并非钱堆砌起来的,而是用心建起来的。一个好的无障碍设计,一步到位,几经风雨、几度春秋,它依然挺立在那里。当外面的建筑因无障碍不达标、不合格,需要大兴土木、大加改造之时,只有它依然傲视在那里,难道这不就是好的无障碍带来的经济效益吗?目前,很多老旧商场商圈停业进行内部无障碍改造和提升,如果其无障碍一步到位无需停业、无需改造,这不也是经济效益吗?经济效益与无障碍理念,决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统一体,相向而生,相促而行,相得益彰。纵观这座建筑,从打建成那天起,历经多任管理者,多次功能转化,但从来不需大修大改,省线、省时、省力,怎么看都是最好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2002年大连市创建全国首批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很多人来大连参观学习,特别是看到市残联有这样一座无障碍设施完善的建筑时,很多人都羡慕地说,大连的残疾人太幸福了!一座建筑,带动一座城的“创城”行动;一条坡道,也圆了一个群体的诸多梦想,体现出城市的社会爱心和责任心,从而有力推动了城市无障碍在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提升,这难道不是社会价值吗?让“尊重人”成为贯穿在整个社会价值中的一条主线,从一个侧面推动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最实在和最大化的社会价值。
一条坡道带来的文化价值
一条坡道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将“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融入建筑之中,影响人的价值取向。需求者得到“自强不息”文化的激励,健全人得到“心灵的滋养”,社会风气与风尚得到“爱的培育”。这条无障碍大坡道传递的理念和意识,潜移默化、日久生辉;与时俱进,永不褪色,这难道不是最感人和最动情的文化熏陶吗?
今天,我们从高品质、高质量、精细化的角度再来看这一建筑的无障碍,感触颇多。33年前,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先例、没有任何标准导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砖瓦、钢材、水泥都需要特批的情况下,大连残青能凭借需求者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建造起这样一座“永不褪色”的建筑、这样的一条安全、通用、便利、自由、舒适的大坡道,而且没有过时,勿需改造,风采依然,真是堪称奇迹!值得学习、思考、借鉴和推广。
关于这座建筑、这条大坡道的故事,我们将继续深入发掘,作为珍贵的史料和实践案例留存,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无障碍倡导者、推进者、实践者奋然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继续书写新代时最大的“幸福工程”——无障·爱,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造福民生、传递文化、弘扬精神、辉耀人间!
2020年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