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思考】阻车桩!挡路石!不要让“挡车还是挡人”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 ——从轮友拍的一段小视频引发的感想
- 文章来源:
无障碍智库
- 发布时间:2020.04.20
看了这段视频,无奈又无语!似乎听到这几位轮友长长的叹息声。一经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有的说“悲哀……”“愤怒……”;也有的则什么都没说,只是发出了一个泪流满面的图标。要说我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以上的感觉都有,但我还要为这两个轮友的不懈精神点赞!面对拦路虎,这两个轮友没有止步,没有掉头,没有呼援,而是默默地在行动,自解难题度难关。你不是挡住了我的去路了吗?我也要过去!就是拆车卸轮我也要过去!这就像我们以前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无助地跌倒在地再痛苦也要爬向门口,向外伸出手的那种渴望和期盼。当然,在无障碍日益普及的今天,那样的悲惨情形已十分少见,但这种拆车卸轮越障碍的镜头也实在是太抓人、太精典、太现代了。


“阻车桩”“挡路石”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与“无障碍”是一对死对头。不友好、不友善,而且充满敌意。这缘于在某些人的认知的粗浅。轮椅是有“轮子”的,有轮子就有“车”的嫌疑,特别是现在电动的轮椅,“阻车桩”就要行使阻挡的使命。与之相类似的理解,也常见“车难上”“路难行”的窘境。其实,“轮椅”对于轮椅人士而言就是他们的“腿”,是他们身体功能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无法分割,无法离弃,在任何时候都无法让“身子”过去,把“腿脚”留下。如果这样理解你就能把“轮椅”和“车子”区分开了吧。“阻车桩”作为市政设施的一个小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从性质上讲是人为设置“障碍”,其功能除“阻车”之外还可以为“占领地盘”“画地为牢”“保护道路”等多种功能。特别是设在商业街、步行街等公共场所,阻止车辆进入,特别阻止“快餐小哥”的摩托车和骑单车的行人进入,这是主要因素。但往往是无论摩托车还是单车它们都很灵活,只要想进怎么都能进去,靠“阻”是挡不住的,而完全能被阻车桩制服的唯有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所使用的轮椅了。本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位于大连开发区的远洋“时光海”步行街,是个“高大上”的去处,内部设计之初有无障碍考虑,但现在是连进入都充满障碍,又何谈得上内部的无障碍呢。步行街东南西北所有的通道口全部用阻车桩和铁链子连接上,封得死死的,通道以外全是绿化带虽有小道但都有台阶,轮行一圈没有找到可以自主通行的入口,有为儿童车留的非常狭促的所谓通道,也十分考验家长推童车的水平。所谓无障碍通道是在阻车桩加铁链锁前立了一个牌子,需要拨打电话才能等着有人来开锁。每次想到时光海的迪卡侬或想去那里找家美食尝尝,都会被铁链和大锁扫尽兴致,欲进又止。想想诺大的远洋时光海商业步行街,那么华丽现代的外表下,却有如此不尽人意的无障碍环境,我就会气从心头生,真想每天都去“骚扰”他们一下。


上图:大连远洋“时光海”步行商业街无障碍通道,童车通道柱宽700mm
就在看到这段视频的当天,我也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好友“藤子”是在残联工作做无障碍推进工作的一位美女,她的刚刚8岁女儿才上二年级在画画作业时,不仅画了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还写上了“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让我非常感动。或许因妈妈是做残疾人工作的,或许常听妈妈说到无障碍的事,耳濡目染,在她的幼小心灵中播下了这颗善良美好的种子。中国残联吕世明副主席看到充满童心童趣的图画,即兴赋小诗一首:“小小心灵无障爱,天使纯美融心态;人文价值育英才,未来愿景豪情迈”。


上图:微信截图吕世明副主席赋诗盛赞小朋友画和从小培养无障碍意识写到这,我在想有什么好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突然想起去年冬天独自一人去北京前门步行街的经历。在步行街南端入口(珠市口大街一侧)也是设有阻车桩的,可当我开轮椅“大奔”过去时,其中一根桩子降了下去,通行宽度自然合适畅行无阻了。原来控制机关在保安手中,当看到有需要加宽通行的人时,他就会按钮降桩确保通行,这个不需要任何等待。再有就是在北京物美超市门前经常会遇到阻车桩,防止购物车随便推出去,但每次去都会遇到热心的大妈指点,她会告诉我哪一根阻车桩是“活”的,可以一下子拿起来的,这样一下子加宽了通道方便轮椅进入。这两个例子都很好可以借鉴。其实,使用“阻车桩”“挡路石”本身就是起到一个警示作用,真正能挡住与否还得靠教育的疏导和人们的自觉。不能犯因噎废食、以偏概全、坚固壁垒等防范过度的错误,让老年人、残障人和伤病人员成为“阻车桩“挡路石””的受阻者。《北京市地方标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对交通附属设施阻车桩的设置要求:1)道路交叉口、沿道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人行道的坡段。3.人行道宽度小于等于1.5m的交叉口不宜设置阻车桩。4.阻车桩高度宜为60cm~90cm,间距宜为1.2m~1.5m。5、人行道宽度小于表5.3.1最小值规定的,不应采用石材等大体量阻车桩,应采用空间节省型阻车桩。6、阻车桩应避让盲道,距盲道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0.25m。7、阻车桩的规格、样式应结合所在地区特色和周边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做到同区域同样式。目前,北京市正在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无障碍环境专项提升行动,两年后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在我国举办,人为障碍必然除去!天然障碍也要消除!相信这种“挡人桩”将会进入历史记忆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反例。让我们都来开动脑筋,为“阻车还是挡人”这道难解之题,找到一个规范合理、尽如人意的人性化解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