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障爱:发现美 传递爱
2019年“乡愁北京”团队小伙伴参与完成了“北京西城: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系列访谈。这次访谈大咖云集,精彩纷呈。此次对访谈辑录进行转载,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近年来,西城区建立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四名”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探索历史街区更新途径,积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 2011年4月西城区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同时聘用专家顾问。经调整增补,至2015年起区名城委专家为谢辰生、傅熹年、王世仁、王东、柯焕章、许伟、许立仁、邱跃、单霁翔、边兰春、张兵11位,2019年增补马炳坚、刘大可、汤羽扬、高连芳、汤崇平、樊智强、高业京7位(按年龄排序)。目前,区名城委专家顾问共计18位。 为进行及时回顾与思辨,2019年西城区与《北京规划建设》合作出版“北京西城: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增刊(刊号ISSN:1003-627X,CN:11-2882/TU),总结近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及公众参与实践,邀请专家点评指导,并将专家观点辑录成文,以供广泛探讨、借鉴。 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访谈辑录共分6篇,今天推送的是其中第1篇,分享谢辰生、傅熹年、王世仁、王东、柯焕章、许伟6位专家的见解。欢迎公众共同思考! 感谢《北京规划建设》刊物支持! 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观点 谢辰生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委员 [专家观点] 西城就是西城,不要弄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设计团队一定要在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历史沿革之后,再提出方案。方案应考虑多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地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院落改造一定要非常慎重,尊重原有风貌,不要将“西城”变成“新城”。 腾退居民是好的,在院落修缮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太过分,一定要有原来的样子。弄得特别漂亮反而不对。要广泛地征求在这里居住过的人、有自己理解的人的建议,不能拿过来就草率处理。 (访谈时间:2019年7月30日) 傅熹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观点] 整体而言,保护和复兴老城的工作难度较大,牵涉面较广,干扰因素较多,而最显著的难题则体现在“胡同保护”版块。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变化巨大,涉及了四合院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四合院的建筑模式,没有独立的外部空间。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已发生改变,独户居住可能有安全问题,多户居住则每户没有自己的独立外部空间,影响生活质量。故这种建筑模式对于现代生活并不是完全适宜的,有时成为了一种非理想的居住环境条件,在保护的同时要适当考虑这些问题。 第二,四合院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由于西城区的地下空间是元朝以来就开始修建的,所以后期想要进行开挖或进行其他改造来扩大空间、疏导空间,就存在较多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四合院的卫生间建设,想要通过传统的地下管道处理排放,也有很多障碍和困难,有时难以实现。 第三,住户停车问题。胡同道路狭窄,而修建地下停车库大多数情况难以实施,即使在胡同口进行车辆分流也会带来很多交通问题。 总体而言,四合院的改造以及如何使其适应当代社会,怎样保留四合院特色的同时又解决新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与思考。 老城本身是具有时代发展性的,那么我们在保护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历史价值,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建设,如修建较好的办公建筑、居住建筑等,这也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考虑留下这些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事物。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保护和复兴老城工作中,在不断梳理总结前人的经验之上,为我们的城市文化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访谈时间:2019年8月14日) 王世仁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 [专家观点] 总的来看,西城区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力度比较大,成绩也比较显著。北京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各委员会,五年中一直没开会。只有西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每年开一次年会,这是很少见的。在这个会议上,大家讨论一些顶层设计的问题和一些具体的项目。 其一是大面积的城市更新改造,有两个案例。一个是金融街的改造。当时金融街拆了一大片。金融街这么大规模的更新改造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问题的。第二个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就是廊坊头条、西河沿的北京坊。它保留了核心建筑群:劝业场、两个金店和个别的遗迹。这个改造还是比较成功的,有新有旧,看得出来城市更新的脉络。 其二是风貌复兴,首先是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的一个市井文化的著名片区。但是大栅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改造得完全失去了当时的风貌。商业街是不允许有琉璃存在的,这是越制、要受到惩罚的,所以这些东西不伦不类。后来采取一种织补的方法,比如大观楼电影院、三庆戏园的门脸。 其三是北京市新总规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北京要推广恢复性修建,成为老城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恢复当时历史的界标、地势的地标、历史的风貌、历史的状况,该修的修,该建的建。其实过去在西城区做了很多。过去国家文物法规定,已经消失的文物不允许重建,这和恢复性修建之间应该怎么衔接要具体研究。 下一步我觉得要抓的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中轴线上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地安门。地安门消失了,一九五四年拆掉了,必须想办法恢复,但不能搬家。我希望西城区重点抓两个地区,北边抓什刹海周边的改造更新。什刹海周边有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庙宇、名人故居等等。现在整治得也不错,比如烟袋斜街。白米斜街还没整治出来。南边重要的是抓会馆,会馆的历史信息太丰富了,很多名人住在里面,像年羹尧、龚自珍、阎若璩等等,会馆里可发掘的文化含量是北京独一份的。 (访谈时间:2019年7月30日) 王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专家观点] 西城区很早就对名城保护工作有所行动。过去接触得比较多的是大栅栏地区、什刹海地区。近年来,西城区对永定门、中轴线、天桥等地区也做了很多工作。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组织得比较好,重视专家意见,每年都会开专家会进行交流和宣传,同时会邀请外国专家一起研讨关于老城改造更新的方案。 整个老城区的工作要求是保护原有风貌,同时也要重视内部的提升更新工作。比如,最近腾退修缮沈家本故居,以及白塔寺地区的一些工作,都是在保持街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的提升更新工作。 保护的工作离不开规划。在全市的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区控规完善之后,应分区分段实施。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是很好的,西城区也开始这样做了。责任规划师与群众结合更紧密,能更多地听取老百姓的建议,有利于规划实施。 现在比较困难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停车问题。胡同里停车很难。有的找到附近单位缓解停车问题,有的在地下建“竖井”一样的停车空间来扩大停车容量。二是原有的服务设施网点不足。在保护老城前提下,需要把必需的基础设施搞好,社区的卫生保健养老问题也要提升。同时在老城保护的前提下,市政基础设施,上下水、燃气等等,管线需要更新设置,重新埋设。但老胡同本身宽度有限,如何便于管线的埋设,使现代化所需要的设施完善起来,是老城区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访谈时间:2019年7月29日) 柯焕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专家观点] 西城区不仅是首都核心区,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区,所以其地位非常重要,工作复杂、难度高,保护任务繁重,困难也很大。 近年西城区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有很大推进,效果也比较好。比如最早的什刹海地区、南城的前门外大栅栏地区、最近的杨梅竹斜街整治提升等等,这些工作很有成效。 西城区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在更新手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比如北京坊,能够与大栅栏的风貌相协调,尽管有一些问题,但总体还是比较好的。此外,西城区在腾退搬迁修缮改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总体效果不错。 今后的名城保护工作在城市环境、城市交通等问题上需要继续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越做越艰巨,腾退四合院居民、转移非首都核心区功能等等,任重而道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巷整治、四合院的改造、文物修缮等等工作在未来应做得更加到位。既然是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行保护,就要按其要求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整治提升。比如整治拆墙打洞、疏解低端产业,由于时间紧、工作急,做得比较简单、粗糙。 从政府角度来说,要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细部设计的精细化。现在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很好。 从设计团队角度来说,小到一个院子、一段街面,都应该进行精心地设计。 具体来讲,第一,四合院普通老百姓住得比较密集,应进一步疏解居住功能。疏解后可以少住几户,设置独立厨房、厕所。第二,历史文化街区内配套设施的服务水平较低,结合院落的腾退、功能的置换,应完善当地居民的配套服务设施。第三,还应更多考虑改造后为向广大市民提供服务的文化空间,如砖塔胡同的图书馆、原红楼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 (访谈时间:2019年8月6日) 许伟 中文学会副会长 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利用促进会原会长 西城文史学会原会长 [专家观点] 这几年西城区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认为已经做到了“应保尽保”。西城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区,一个是建设区,另一个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宣武区与西城区合并之后,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179处。 从另一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在文物保护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量文物被占用,例如机关、学校、居民院等。真正作为博物馆或文化单位向公众开放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而历史街区保护主要是民生问题,老百姓的生活环境问题与街区的保护问题是并存的。因此不管是文物也好,街区也罢,都是使用和保护的矛盾的问题。 过去,我负责过文物保护的工作,认为西城区对于文物腾退有一个不错的做法,称之为“三解”,第一是解放,第二是解危,第三是解读。 目前,西城区花了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腾退工作。区属单位的腾退相对比较好解决,并且西城区已经对大量区属文物腾退进行了方案考虑。涉及中央级单位占用的文物,西城区就相对力不从心了。但目前也有着难得的机遇,近几年北京建设通州副中心,政府应该通过资源置换来安置旧城里的中央单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而所谓文化中心,除了现代文化设施之外,应该有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产。文物和历史遗产是一座城市的个性,一座文化之都的历史价值应该是第一位的。北京的历史文物和街区保护不是一代人或者两代人的事,各届政府应该传承一套做法,不怕慢就怕站。北京市的文物保护问题应该是自上而下、上下联通,需要有一个整体格局的观念。 (访谈时间:2019年8月1日) 以上专家访谈,因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有删节。 访谈人:郑巧依、蓝佩萱、代宇曦、金毓颢、赵祎祺、韩静怡、 于长艺、雷春梅、韩熙殿、畅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