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障爱:发现美 传递爱
原创: 来来小筑
前几天,一位残障人士在城市公共区域因为城市管理责任发生意外,不幸离世。惋惜、分析的很多,都在批评城市无障碍设施环境和管理。我却不认为这单纯是个“无障碍问题”,它比无障碍问题严重得多,这分明首先是城市出行安全问题,即便是一天一个“半马”的小伙子,碰到这样的没有警示、没有围挡、没有照明的“坑”,黑灯瞎火的也可能发生严重的意外。这样荒疏的城市管理,发生意外是迟早的事。 这几十年,我们建立了一种逻辑简单的信心,有了钱一切都会好的。是的,我们有钱了,有了光鲜的大楼,大楼挂着米黄色的石头和曲面的玻璃,建筑师都知道这些多么的烧钱,业主都知道这些多么的有面子,老百姓禁不住抬头仰望,发出赞叹的唏嘘,脚下的人行道却坑坑洼洼、危险重重。 在漂亮的大街上过个马路不是上两层楼就是下两层楼。前年,我70岁出头的妈妈自己去看看金秋伟大的广场,因为畏惧深深的阶梯过不了大马路给我打来电话,我正在给她出主意打个车绕一下,舍不得就坐公交,到了有平面的人行道的地方下车再过马路,幸亏这时尽职的警察小伙儿提供了帮助。 人们总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不是。也许你会说,我们还没有足够有钱。我去过迪拜,这个最暴发户的城市,见识了最烧钱的建筑群,那是真的真的有钱,可城市的室外人行体验、整个城市环境和服务对于女性和穷人的歧视,令人发指。 图1:曾经的世界最豪华酒店前面的人行道。貌似也有道理,富豪是不走路的。 人们总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不是,只有“心的善意”才能。 上周日,我从芳草地购物中心过马路走到世贸天阶,就这么几步路,人行道被施工和里三层外三层的共享单车占据,我在辅路上迎着汽车和电动车逆向而行,和它们擦肩而过。这样的事,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遇到,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更糟心。 人行道上,树和杆子是第一位的,人是最后一位的,连垃圾桶都比人重要。为了让树能活下去,杆子不倒,到处是钢铁的斜撑,“绊马索”还是轻的,有的甚至可能斩了你的头。 图2:垃圾桶优先。 图3:消火栓优先。 图4:行道树优先,人们只能上机动车道一起漫步。 图5:杆子可能是暂时的,树坑可不是暂时的。 问题,能说很多,看到极端的不幸发生,一时间义愤填膺。可是事情很快会过去,直到下一个事情发生,城市还是无动于衷。 我们习惯了期待这个社会一蹴而就达到某个理想,可经验告诉我们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能不能每一次痛惜和反思换来好一点点,我们用蚂蚁搬家的韧性和坚持一点点推动城市更加温暖?对于一个城市和国家来说,在一个问题上好一点点,从数量上很可观了,从时间上讲,积累起来也不得了。 就着这个话题,提几个可以一点点改善的建议。首先说明,本文中的“人行”包括步行、轮椅、使用拐杖盲杖等辅具的行走、导盲犬陪伴的行走、推童车、拉常见尺寸的旅行箱,不包括各种自行车(自行车能不能上人行道,各国交规不同,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只是不将其作为人行的一种)、搬运货物: 一,人行道纳入城市外空间的一体化系统设计。 图6:宾夕法尼亚大街的首都气派,虽然尺度大,也没有忽视行人,无障碍设施一丝不苟。 图7:日本人的务实和精细。 图8:港湾式停车和无障碍设施、灯杆一体化设计,保证了人行道的通行净宽。施工有鲜明的警示。 图9:人行道和车行道无高差、无阻挡,仅以颜色区分(考验素质),树木、草坪、行人、汽车都从容。 图10:林荫大道。 图11:老人、座椅、树荫、狗狗。 人行道,可以有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美好,不同的邂逅,不同的回忆。我个人很喜欢三里屯路的人行道,两排树木,中间是宽阔的漫行步道,结合树木设置休息的座椅,为了鼓励去那里享受城市漫步,不贴照片了,去亲自体验吧。 二、和道路宽度相比,我们城市的人行道的宽度普遍偏窄。没有足够的宽度,什么无障碍设施都是骗人的。 以我单位门口的南礼士路为例,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只要人行道旁的绿篱退让1米,这个人行道就舒服很多。当然你会说,几乎没有建筑愿意把自己的红线范围退出一部分给城市,从法理上也没有这个道理。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有没有一些灵活弹性的处理方式?比如城市能不能给一些补偿,甚至租借的形式?这个绿篱除了凑绿化率,没有什么功能作用。现在僵化的绿化率要求可不可以结合城市的需求有一些弹性? 图12:绿化、设施都是摆设。 图13:上班路上的羊肠小道,一路上上下下,被挤到辅路行走,呼啸而过的电动三轮防不胜防。 图14:理想版,绿篱不是为了挤人的。 图15:纽约中央公园旁的人行道,靠近公园一侧的人行道,宽阔,承接着公园的气质,适合漫步,靠近东区高档公寓的人行道气质不同,但也保证了足够的通行净宽。同样,施工的地方设置了鲜红的安全标识。 三,人行道,人行第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保证人行优先。 比如:参照先进国家经验,在老城区等地方实在解决不了,行道树不是必须有的。必须有行道树的道路,更必须保证足够的通行净宽。可能会有人提到遮荫需要,可以利用建筑场地内的绿化提供遮荫,实在不行可以打伞戴帽子。人过不去就只能和机动车争道,或者飞。一个是舒适度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或者进化问题)。别误会,我“老”人性化啦,这不逼急了,没辙。 下图为几个西方、东方传统街区的人行道。 图16:庭院里的树影,竹篱笆,人行道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就像一道留白。 图17:伦敦。 图18:还是伦敦。这么宽的人行道,不种行道树?伦敦没晴天儿? 图19:不对,人家也有晴天,也有浓荫的大树,也有紧凑的人行道,也有道旁的营业,各得其所,满溢的是放松的生活气氛。 图20-21:冰冷的金融区,全世界都一个模样,但请看一下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宽度对比,想想建筑退线都用来干嘛了? 四,关注人行道上可能的伤害。照明和警示非常重要,视力障碍人士是非常需要被考虑到的。遇到施工,交通管理部门有义务划定临时人行道,不能占了就占了。 图22:伤人不眨眼的盲道。 图23:这是在干什么? 图24:这种小坎,绊人没商量。 图25:用警示性的围挡分隔出足够宽度的人行通道。 五,如果我们还做不到条条道路无障碍,划定“基本保障”的无障碍道路,保证残障人士的基本出行需要。“基本保障”的无障碍道路向社会公示,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安全和适用,捍卫残障人士出行的路权。(根据现实情况的权宜之计,请残障朋友体谅) 图26:这种极不规范的所谓无障碍设施,而且有人生没人养的,是发生意外的陷阱。 六,修改交规,禁止常规情况下机动车红灯右转。红灯机动车还噌噌地右拐,人还要和车抢,抢不过的,人行道形同虚设。有时候我仗着绿灯路权在斑马线上豁出去了大踏步向前走,有将转弯的机动车逼停的时候,但自打一个车故意不减速,到我身旁一个急刹车,然后司机摇下车窗冷冷地看着我,我吓得一蹦老高,就明白了。这意思别用语言表达了,我都嫌丢人。在美国、德国开过车,都是除非特殊的道路设计,即车辆右转能够避开绿灯的人行道通行(会有一条专用的右转的道路和交通灯),否则红灯严禁通行,右转也不例外。 五,密集的自行车集散区段,自行车成了城市的癌细胞。不是给码齐了就行,需要让开人行道,开辟特定区域。 图27:这个自行车停车的圈圈,建立了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秩序。 以上都是结合空间提的建议,关于管理的,其实问题也不少,比如电动三轮和自行车已经酿成过血祸了,仿佛还没有有效的管理;人行道的缘石坡道,给汽车占道提供了方便,各种阻车桩又把视力障碍人士伤得不轻。等等。 啰嗦了半天,说实话,这些话说的我自己都有点儿臊的慌,能上天登月下海捉蛟,平地上走路这么寒掺?只要记得人行道是给人走的这个初心,没什么难的吧。 即便我们此生见不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依然期待,我们能一起漫步,没有伤害、没有歧视、没有冷漠,一起漫步在人行道上。 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