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诺宝新征程 诺宝艺术馆 特奥纪念馆 生命阳光馆

[关闭]

【信息时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发布14项科创应用项目——“数字人志愿者”将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服务

  • 文章来源: 无障碍智库
  • 发布时间:2025.04.17

昨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下称“市执委会”)举办“数智赋能全运·创新点亮未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创新应用立项证书颁发仪式,正式发布14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创新应用专题项目,项目涵盖智慧赛事服务、安全保障、绿色低碳、无障碍技术等重点领域。项目代表以“科技创新”之名齐聚珠江之畔,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为赛事注入“硬核数字动能”,助力打造“智慧全运”的湾区标杆,共启一段象征创新与未来的数字征程。


14项创新应用成果将于11月落地


经过需求对接、项目申报和专家咨询论证,市执委会最终从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范围遴选出14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科技创新应用专题项目。本次签约的科技创新应用项目覆盖智慧赛事服务、安全保障、绿色低碳、无障碍技术等重点领域,形成四大创新体系。

智慧服务体系——“AR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创新安全交易生态、“元宇宙云上全运村”打破观赛时空界限、“数字人志愿者”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服务、“AR导航统建系统”满足多样式导航需求、“体育场馆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构建“综合分析”“智慧运营”“决策支持”的闭环管理框架。

绿色低碳体系——“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技术”应用于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预计能提供约30万瓦的制冷量,节约20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余吨;“体育场馆低碳改造”提高场馆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助力打造全运会历史上首届碳中和赛事。

安全保障体系——“既有钢结构场馆的结构性能升级”在结构安全性能领域树立新典范;“开幕式场馆雷击致灾特性模拟及应用”有效提升场馆雷电防御能力;“天气预报高进阶技术研发应用”显著增强针对赛事的定点预警服务能力;“电缆线路通道无人化巡视技术与装备研发”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低压配网断线、漏电检测及定位装置研究”推出全球首套AI智能断线漏电定位系统,为赛事电力安全保驾护航。

无障碍服务体系——“导盲六足机器人”专门为视觉障碍运动员和观众提供贴心的“导盲”服务,提升城市包容度和共情能力;“机器人的无障碍导航、引导、讲解和手语对话应用”集成各种无障碍功能,让科技温暖触达每个角落。

市执委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彭高峰表示:“‘简约、安全、精彩’是本届全运会的办赛要求,科技既是实现‘简约’的手段,也能为保证‘安全’提供支撑,更是体现‘精彩’的一部分。”

据介绍,活动上签约的14项创新应用成果将于今年11月全面落地。


被动辐射制冷技术优化志愿者服务站环境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朱龙潜博士介绍,“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技术在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升级的应用”项目中的被动辐射制冷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零碳制冷技术,通过微纳米级仿生结构,形成仿撒哈拉银蚁角质层的功能涂层,反射绝大部分太阳光并通过中红外线辐射实现被动制冷的效果,无需耗电即可大幅度降低表面温度。该技术在城市志愿服务站上的应用,为志愿者枢纽和基地提供零碳排放的制冷能力,提高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的舒适性。

在赛会及志愿者服务预演期间,该项目将为10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提供改造升级,预计能提供约30万瓦的制冷量,节约20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余吨。朱龙潜表示,此前在夏天测试时,该项目能对建筑外表降低3℃~4℃,室内温度能降低5℃左右。赛事结束后,部分城市志愿服务站将转型为社区服务站,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乐融融”将提供有智慧、有情感、有温度的服务


作为广州本地企业,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以数字人志愿者交互应用关键技术服务“十五运”志愿者部,十五运会吉祥物“乐融融”将化身“数字人”,帮助志愿者队伍开展工作,同时也是对志愿者队伍的强力补充。

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顺四介绍,数字人志愿者将通过AIGC技术生成数字人形象,通过对图像、自然语言、语音等各模态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实现“数字人志愿者”的高度拟人性,支持24小时在线,动态学习专业知识,可以精准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有智慧、有情感、有温度的服务。数字人再辅以3D模型生成技术,为观众输出全运会赛事相关的3D模型,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此外,该应用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文体旅等领域的融合,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数字人”的形象底层架构以及训练阶段已完成,技术正处于最后实施阶段。


机器人“上岗”提供赛事场景下的无障碍服务


导盲六足机器人与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无障碍导航、引导、讲解和手语对话应用两个项目将服务于残特奥会竞赛服务部。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开发的六足机器人将首次投入全运会,并在天河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及场馆周边公共区域“上岗”,专门为视觉障碍运动员和观众提供贴心的“导盲”服务。上海交通大学杨利民老师介绍,六足导盲机器人基于自主导航、环境感知、语音交互、力觉感知等技术,能够帮助视觉障碍者安全、便捷地完成独立出行。机器人采用仿生设计与多地形适应技术,相比四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大幅提升。它还配备智能导航、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及智能感知系统,极大增强了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感知与实时响应能力,能实时调整路径、动态避障。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无障碍导航、引导、讲解和手语对话应用是国内首款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室内场馆无障碍辅助领域的创新项目,该技术搭载高通8核芯片、激光雷达/RGBD摄像模组等先进的环境感知传感器、14英寸1080P超清显示器,配备自然语音处理引擎,支持厘米级精度的地图构建、复杂的语音交互能力、自动避障、屏幕展示,支持室内无轨道自然行走,续航时间长达14小时至16小时。该技术可一键呼叫主动迎宾、精准厘米级引导、智能距离提示、自动乘坐电梯、目的地停留等待、实时手语翻译,为视障和听障人士及老人等有需要人士提供赛事场景下的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