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诺宝新征程 诺宝艺术馆 特奥纪念馆 生命阳光馆

[关闭]

【重点关注】加快推进科技助残成果 赋能残疾人全面发展

  • 文章来源: 无障碍智库
  • 发布时间:2025.03.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科技是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在残疾人医疗、康复、照护、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加强科技助残,提升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水平,对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取得长足进步,一批生物、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残疾人服务领域,为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总体上看,我国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残疾人在康复、照护、教育、就业、无障碍出行和交流等方面面临的大量困难尚需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更好地解决,科技助残的巨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主要表现为:

一是助残专项设置不足,系统性布局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科技重点研发计划虽已涵盖残疾人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辅具技术等领域,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助残领域重点专项。这些项目多分散于其他专项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全面满足残疾人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助残领域的科技研发项目在整体科技计划中的比重较低,科研方向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科技助残解决方案。

二是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不够,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在助残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助残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智能辅具、康复机器人、无障碍智能设备等领域,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对高质量科技助残产品的迫切需求。

三是创新合力尚未形成,协同攻关机制不够完善。助残科技的研发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但目前各方力量分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健全,还未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制约了重大技术突破的进程。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科技助残产业链尚不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足。资源分散、信息不畅及缺乏协同创新机制,使得部分创新产品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还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应用,难以惠及广大残疾人群体。

对此,有以下建议:

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将科技助残纳入科技强国建设部署。《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中国残联与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把加强助残科技研发应用作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中国残联全面布局、系统部署、总体动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推进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科技强国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决策部署,中国残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9部委于2024年12月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加快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实现高水平科技助残,助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赋能残疾人全面发展,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加强助残科技成果信息收集与发布。畅通助残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依托国家及地方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推进助残科技成果在线登记信息汇交。建设助残科技成果项目库,与国家及地方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助残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信息发布、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

建立科技助残成果体验应用场所。充分发挥残疾人、残联组织在反映需求、供给场景、体验反馈、转化应用等科技创新环节上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助残科技的研发应用。建立科技助残成果体验应用场所,实现科技助残成果展示、体验、应用、服务等功能。

在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国家科技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纳入“十五五”科技规划全面统筹,系统推进助残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对助残科技研发应用的扶持力度,支持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残重点专项。通过科技助残重点专项实施,聚焦助残科技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和残疾人事业发展难点,系统部署助残科技研发任务,组织多方优势力量集中攻克助残领域“卡脖子”难题,可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加快构建系统化、智能化、普惠化的残疾预防、康复与支持服务一体化体系,促进助残科技成果在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等多场景的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助力构建科技赋能、精准适配的现代助残服务新范式。同时带动脑机接口、智慧康养、无障碍智能技术、大数据与健康管理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助力构建“科技、产业、民生”协同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