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讲坛】王莉: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信息化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 文章来源:
无障碍智库
- 发布时间:2021.03.2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保障,作出建设无障碍环境的重要工作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在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初见成效。一是信息无障碍顶层设计出台。2020年9月,工信部和中国残联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信息无障碍的定义、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聚焦残疾人、老年人、文化差异人群等重点受益群体,着重消除信息消费资费、终端设备、服务与应用三方面的障碍,旨在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并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赋能作用,与各领域创新融合,满足残疾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2020年11月国办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并就该文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工信部领导就记者提问的关于信息无障碍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与阐释。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电信服务资费不断优惠。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关于支持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的指导意见》落地实施,多个省市相继出台精准降费政策,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残疾人提供了优惠的资费,减轻残疾人信息消费成本,让残疾人用的上、用的起网络。三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为残疾人无障碍参与社会活动创造了条件。各类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为残疾人,尤其是出行障碍较大人士,享受社交娱乐、网络购物、医疗健康等服务提供了便利;“互联网+辅助器具”缩短了适配服务流程,实现需求申请、康复服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让残疾人少跑腿儿。电子商务、网上直播等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创造了机会。四是无障碍终端和智能辅助器具种类不断丰富。多项通信终端无障碍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国内市场的主流手机基本上都具备了基本的无障碍功能;无障碍阅读机、视障人士电脑等专门的信息无障碍产品种类也在逐渐增加;智能家居产品、智能辅具等为残疾人带来更舒适、更便捷、更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信息化在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信息无障碍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互联网应用无障碍化水平有待提升、信息技术通用性不够,残疾人不敢用、不会用等问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下,使用性“数字鸿沟”问题更加凸显。如何让信息化在弱有所扶中发挥更大作用,让残疾人一同迈入信息社会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接下来将持续落实《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信息无障碍的发展,推动信息化在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依托“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与无障碍环境融合发展。强化5G网络、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信息无障碍终端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提供网络基础保障。同时推动传统无障碍环境、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转型,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交通、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二是扩大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供给。开展无障碍终端高精度导盲技术研究,推进现有手机终端、电子设备等的无障碍化优化与评测。提升信息辅助器具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导盲设备、文字语音转换、康复机器人等智能终端的设计开发,提升产品的通用性、安全性和便利性。三是推动互联网无障碍化普及。切实落实《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覆盖国家相关部委及省政府、残疾人组织、新闻资讯、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社交通讯、生活购物、搜索引擎、旅游出行,医疗健康等领域。并将信息无障碍优化纳入产品长期维护工作中,不断提高产品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四是建立健全信息无障碍评价体系。对符合信息无障碍要求的互联网网站、手机App,授予其信息无障碍标识;综合考虑企业的信息无障碍成效,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在“企业信用评价”中给予加分,广泛调动各企业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无障碍示范城市的开展,将信息无障碍的相关指标纳入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的建设中,使城乡建设切实考虑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幸福度、满意度。五是持续完善信息无障碍平台。打通残疾人数据接口,实现对精准资费优惠、信息无障碍服务数据的监测、分析和展示等功能,为监督、管理和评价企业的信息障碍服务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信息通信企业与残疾人的沟通渠道,助推供需对接。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温度,切实让残疾人在信息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尽享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数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