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诺宝新征程 诺宝艺术馆 特奥纪念馆 生命阳光馆

[关闭]

【论道无障爱】在交通领域对何为well-designed的认知与反省

  • 文章来源: ITDP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19.01.26

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环境、社会和经济三种因素的平衡,问题的重点已从对环境的单纯保护转向在现有生态系统下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街道有助于可持续社区的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包容性,无论年龄和能力的差异如何,可持续街区都应允许人人平等的机会与机遇。


[1]“着眼于街道”,是避免言过其实的最好途径与方法。


“行人是使社区的主要品质变得有意义的催化剂。”[2]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车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过渡阶段,实质上这也是随着发展,自然主义与城市主义相融合的必经过程。正如2019年1月7日本公众号文章《无障碍出行 | 日本瑞典案例分享》”中提到的:“无障碍出行事关人权,体现更多的不是同情,而是公平与正义。”


我国于2012年发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中指出:城市无障碍设计应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以及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的框架下,以安全使用、技术先行、经济合理为目标进行建设[3]。然而,在以通行能力为导向的城市道路建设环境下,无障碍设施仿佛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无障碍系统是直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显著的方式之一,在交通与城市建设尺度下,无障碍系统包含了如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出入口、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表示系统、信息提示等多项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而言,每项要素都必不可少。其中盲道作为连接个交叉节点的通道,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以盲道这一细节为切入点,对比与交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简单展开讨论。





50米的距离内竟然有8个窨井,盲道绕着窨井而过,就是正常人走起来也会非常别扭,何况是盲人?



交叉口处的盲道铺设,竟直接将盲人引向道路中央


像南京这种“生硬的、见缝插针式”的盲道铺设设计在我国其他城市也比比皆是。然而,这些盲道在设计和铺设时都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并不是存在就一定实用,更不是看起来越复杂就越显精密。尽管通过媒体曝光,上面的盲道已经重新修建,但是在建设之初产生这样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省。如果只是为了存在而进行的铺设,反而无法真正保证盲人的出行安全,也会造成更多人力、物力的浪费。



以小见大,以日本东京的无障碍系统为例:

  • 轨道交通站内的盲道延伸至商铺入口与售票机前;

  • 高质量且连续的盲道指引系统,将地铁出入口、商场出入口以及人行横道相连,甚至在路中安全岛与人行横道上都不曾断裂;

  • 每一处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都设有专门为视觉障碍者安全过街的声音提示;

  • 为保持盲道的连续性与融合性,盲道的铺装均与路面铺装景观和周边风景相结合;

  • 地铁站内清晰醒目的无障碍设施提示;

  • ……


繁杂而有序,每一处土地都没有浪费,每一个细节都深入人心。自从笔者踏入东京土地开始,几乎每时每刻都不禁会如此感慨。



路中安全岛与人行横道上连续的盲道


将路面铺装与盲道完美的融合,细节让人震撼



日本东京某路口处人行横道上的盲道



涩谷站及其附近设施的平面化信息指引




回国后更是感叹万分。目前我国仍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论何处,都可以看见大兴土木的身影。然而现在很多地区仍然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或者可以说仅以“从无到有”为发展目标,注重建设而轻视运营,注重形象而忽略细节。

所以,究竟怎样的设计可以称为well-designed,恐怕目前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并不是说难以翻译,而是难以进行解释与分类。精心设计?在国内,目前恐怕这大多数还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说法。经过设计都可以说是well-designed,我们对精心设计的概念始终停留在设计与展现形象方面,设计方案复杂新颖,效果图美轮美奂,然而建成之后的实际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之后,并未收获想要的目标。久而久之,决策层对类似内容的兴趣与关注度慢慢降低,尤其是对于交通而言,如果政府扶持力度降低,将会对整体建设运作产生极大程度影响。

究其原因,除了某些不可抗力因素以外,暂且列举三点:

一,对于well-designed的理解出现偏差。实质上任何设计都是针对人类活动所作的设计,设计应以体验效果为标尺,而非单一的视觉效果。well-designed不是指初次相见时的眼前一亮,而是在长久相处时内心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仅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其他感受,略有舍本逐末。

二,缺乏“悉心照料”。缺乏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意识,当一个项目或者工程建成之后,并不意味着项目完成,这只能代表项目竣工,而竣工之后的管理和运营工作才刚刚开始。当市民没有养成维护意识时,相关部门需要在法律法规以及运作加强监管力度。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每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于实地学习,学习国际先进的交通设计理念与工程,但却很少与中国特色或本地特色融合。我们都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思考模式,认真模仿成功案例,试图复制成功典范。无论从宏观策略规划层面,还是到微观设计施工层面,实际上却大多处于画皮难画骨的状态。



涩谷站八公口前四通八达的盲道,人车繁杂却毫不混乱



尤其对于无障碍系统设施而言,更应注重细节、注重使用,而不仅是注重形象。

对于街道设计甚至城市规划而言,“以人为本”与“公交优先”的目的并不是要掐断私家车的活路,而是要平衡三者的关系,不能通过一刀切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作为“理念搬运者”的角色,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仅把理念复制粘贴,而是要作加法,在搬运的过程中,思考如何能与当前背景环境融合,发生化学效应,从而在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产生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与技术支持。

在深入学习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找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吸取国内外发展教训,找到最适合本国本地的高性价比的发展路线,通过数据展示与效益分析,支持或影响决策,深入与改变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