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障爱:发现美 传递爱
“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
此次疫情虽然将我们困在家中,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新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的行业也需要新的发展方向。
带着这样的想法,园景人有幸邀请到易兰规划设计院创始人、首席设计师,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获得者,SRC城市街景设计研究中心发起人,陈跃中先生,为我们带来《城市公共空间——从街景重构出发》的精彩分享!
此次直播讲座同时是2020年SRC风景园林4+1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的开题讲座。
讲者聚焦城市公共空间,从街景重构出发,探讨城市街道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深刻阐述了街景重构五大原则,旨在为我们揭示城市街景是风景园林行业未来的新任务与新方向。
01
▲亿利生态广场
02
街景重构六阶段
街景是用来描述街道自然环境和建筑物的术语,指街道的设计质量及其视觉效果。
街景能够从物质层面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同时也可以从精神层面为周边邻里单元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传承文化记忆。
街景重构分为以下6个阶段:
1. 前期研究:包括现状调研、需求分析、文化内涵、生态影响等方面。
2. 问题分析:通过前期研究,分析现有街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设计成果为设计目标导向。
3. 街景重构原则:包括慢行联通、突破红线、多元包容、功能有序、文化表述5个方面。
4. 街景重构要素:包括建筑界面、道路设施、道路绿化、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
5. 设计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生态和谐、文化传承等。
6. 设计成果:保障安全、健康活力、绿色生态。
▲街景重构六阶段
在街景重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街景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合理利用街道空间,满足当今社会需要,有助于改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加强城市对居民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加生态和谐的城市街景,从而重新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精神标志。
03
街景重构五大原则
▲以色列埃米尔林荫道(图片来自网络)
▲慢行道功能区划分及各功能区的推荐尺度和空间研究
临界区:靠近建筑一侧的区域,通常作为建筑的延续。包括建筑临街一侧的出入口、坡道和结构等,也包括植物种植、雨棚、指示牌和户外茶座等附属设施。
行人通行区:用来解决行人的快速通行问题,应保证畅通,没有任何障碍物,且与车行道平行。这个区域是人们进入建筑或乘坐公共交通的主要通道,因此需要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为行人提供一个足够宽度的安全行走空间。
种植设施区:道牙和行人通行区之间的区域。这块区域可以用于植物种植也可用来摆放街道家具和设施,例如路灯、系统化标识、公交车站和共享单车停车处等。当这个区域较宽时,生态种植池和休息空间也可以设置在这里。
缓冲区:临近人行道的区域,由多种类型的不同元素组成。它可以包括路边停车位、自行车道、共享单车停车处、人行道延伸带、雨洪管理及临时路边活动空间。
04
结 语